中财-安融地方财政投融资研究所举办2024年第二季度财政投融资形势研讨会
7月28日,由中财-安融地方财政投融资研究所、中国财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安融信用评级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2024年第二季度财政投融资形势研讨会成功举办。来自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财-安融地方财政投融资研究所、安融信用评级有限公司的专家学者进行了发言。中央财经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马海涛教授作会议致辞。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学生100多人通过腾讯会议参加了研讨会。会议由中财-安融地方财政投融资研究所执行所长温来成教授主持。
中央财经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马海涛教授首先表达了对参会者的热烈欢迎,强调了研究所与业界的紧密合作关系,并感谢各位专家的支持。马海涛校长表示,会议召开正值全国上下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之际,全会对财税体制改革的系统性和全面性要求,需考虑财税改革与其他领域改革的协同推进。马海涛教授认为,2024年上半年经济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各项经济指标表明经济正逐步恢复。财政收入方面,呈现出恢复性增长的态势,其中非税收入增长较快,反映出实体经济仍面临一定挑战。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规模较大,显示出中央政府致力于增强地方政府财力,以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稳定。重点领域支出得到保障,特别是在科技创新、重大战略任务和基本民生等方面,体现了政府对高质量发展的重视和支持。尽管经济形势有所好转,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经济预期问题依然严峻,微观经济主体信心不足,影响经济增长。此外,财政支出刚性压力增大,部分地区出现“三保”压力加大现象,这反映出财政可持续性的挑战。最后马海涛校长要求围绕政府与市场、中央与地方、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深入讨论财政投融资改革问题,并表达对参会专家新观点和建议的期待,以为财税改革献言献策。
中央财经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马海涛教授致辞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曹和平教授围绕第二季度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发表了看法。认为近年我国经济增长增速不稳定,2024年第二季度的经济增速较第一季度下降,这种波动反映了中国经济在过去几年间出现了产品、产能和投资三方面的过剩。这导致市场上库存增加,产能过剩影响到国际市场,投资过剩导致很多产业园区出现低效利用。曹和平教授认为,宏观经济的三个重要指标,即劳动市场、产品市场和金融市场的传统判断工具,如菲利普斯曲线、科布道格拉斯函数和凯恩斯的持币函数,已经无法准确反映当前的经济情况。由于技术变革和货币政策的失准,传统的经济判断工具失效,导致经济增速波动较大。当前经济面临长期且较为严重的通货紧缩,结构变化速度加快,尤其是在数字经济的推动下,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的变化尤为显著。尽管消费需求有所回暖,但整体消费市场依然疲软。传统制造业虽然有所复苏,但新兴制造业的发展速度更加迅猛,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和智能设备制造领域。同时,房地产市场仍在调整期,市场信心不足。金融市场方面,流动性风险增加,金融监管需要进一步加强,以防范系统性风险。曹和平教授强调,要应对这种变化,需要新的视野和工具,特别是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应用。数字化转型不仅是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也是应对当前经济挑战的重要手段。政府和企业应加大对数字基础设施的投资,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以提升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同时,宏观经济治理需要更加精准和高效的政策,以应对经济结构的高速变化。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曹和平教授发言
中央财经大学研究生院院长白彦锋教授对第二季度的气候融资问题形势进行了分析。当前经济社会普遍存在预期不稳、信心不足的问题。然而,中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也不乏亮点,其中包括数字经济和气候变化应对的财政投融资。中央政治局在7月25日召开会议研究部署防范抗洪防汛救灾问题,强调做好救灾资金统筹、基础设施抢修和农业防灾减灾工作,提升应急保障能力和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应对气候变化的财政投融资,是一个具有巨大潜力的朝阳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不仅是短期的救灾防灾,还包括长期的结构性投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健全政府投资体制机制,带动社会投资,加强预算制度的法制性和规范性,通过财政投融资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白彦锋教授指出,气候变化对房地产市场构成潜在威胁,自然灾害频发,可能导致地方政府的财产税收入下降,增加地方财政风险。因此,需要协调好政府间的财政关系,重视气候变化对经济的影响。从2015年到2022年,全球自然灾害中超过80%是由气候变化引起的,直接经济损失达万亿美元。中国的水利投资显著增加,表明基础设施建设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关键作用。财政政策应包括预防和适应两方面,既要减少碳排放,控制温室效应,又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降低气候变化带来的危害。此外,白彦锋教授提到,气候财政学应成为一个新兴学科,研究全球财政学的发展规律和挑战。中国需要在国内外加强与气候变化相关的税收和市场化措施,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三中全会提出要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支持绿色低碳投资体系建设。尽管当前经济发展面临挑战,但总体向好的趋势不变,财政投融资工作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这是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中央财经大学研究生院院长白彦锋教授发言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马蔡琛教授围绕第二季度我国财政收支形势进行了分析。马蔡琛教授认为,上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虽然同比下降,但剔除翘尾因素后,实际增长仍有一定幅度。财政支出则保持了适度增长,尤其是在城乡社区和农林水领域的投入增加,体现了政府对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社区发展的重视。国有企业尽管面临利润下滑,但其应交税费依然同比增长,这说明国有企业在财政收入中发挥了重要的稳定作用。此外,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的增减受到汇算清缴期的显著影响,这一因素需要特别关注。在税收和支出方面,尽管主要税种的增速较为平稳,但印花税和与房地产相关的税种下降明显,这与当前房地产市场和证券市场的变化趋势相符。相对而言,消费税、进口增值税和环保税则有所增长,这些变化反映了不同税种在经济环境中的反应。关于未来的财政政策方向,马蔡琛教授提出,健全现代预算制度、税收制度和中央与地方政府间财政关系是必需的,特别是在财政资源统筹和全口径预算管理方面,需进一步完善。预计下半年税收形势会逐步好转,但减税降费政策的效果需要耐心观察,不应急于求成。在债务和预算管理方面,上半年债务付息支出增长较快,需高度关注债务使用效果和专项债资金管理,确保资金用于关键项目。同时,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尤为重要,特别是深化零基预算改革,以确保资金使用的有效性和合理性。教育投入的内部结构优化也被提及,强调要更多地关注师生比和教辅比。最后,马蔡琛教授建议优化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方式,逐步摆脱地方政府对基金预算的依赖。政府性基金预算应按照基金管理的方式进行管理,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减少财政依赖性。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马蔡琛教授发言
中央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刘志东教授围绕第二季度我国政府投资形势展开分析。首先,介绍了近年来我国政府投资的概况,无论是狭义还是广义上的政府投资规模都在显著增长,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也逐渐显现。尽管如此,政府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在减弱,这反映了政府投资效率和效益需要进一步提高。当前投资形势下,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有所放缓,特别是在基础设施投资方面,由于财政收入下滑和房地产投资下行,基础设施投资增速下降显著。尽管制造业投资表现较好,但总体投资形势仍面临较大压力。同时,今年专项债发行速度不及预期,也是基础设施投资低于去年同期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下半年专项债发行进度加快,预计这些资金将为基础设施稳投资提供重要支撑。针对政府投资存在的问题,刘志东教授提出了若干对策。首先,土地财政不可持续,地方政府投资来源渠道尚未稳定,需要进一步优化央地财政关系。其次,地方政府投资任务重,导致供需缺口逐渐加大,需要改革以缓解地方财政压力。第三,存在不合规现象,增加政府隐性债务,需加强监管以减少违规举债行为。第四,专项债新增债务空间有限,投资效果相对不足,需要创新债券融资工具,完善债务融资体系。第五,城投公司转型发展困难,隐性债务和风险持续膨胀,需加强对城投公司的管理和规范。第六,民间投资动力不足,市场活力有待开发,需通过政策引导和激励措施调动民间资本的积极性。刘志东教授认为,政府投资不仅要关注投资规模,更要注重投资效率和效益。通过优化财政政策、盘活存量资产、创新融资工具、提高投融资能力、规范政府投资行为等多方面的改革措施,才能有效提升政府投资的质量和效益,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中央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刘志东教授发言
中财-安融地方财政投融资研究所王威副教授围绕第二季度我国政府债券的发行形势进行了全面分析。首先,宏观杠杆率的上升主要是由政府部门债务的增加所推动。从地方债的角度来看,上半年地方债发行节奏较慢,但二季度有所加速,特别是新增专项债的发行规模显著增加,这反映出财政政策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债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地方债的发行受到财政纪律整顿和项目审查的影响,使得部分地区的发债节奏和规模出现波动。对于国债的发行,规模和节奏相对稳定且较高,体现了政府在支持经济增长和政策执行上的坚定决心。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第二季度发行的超长期特别国债,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的建设,显示出政府对长期经济发展的重视和对市场流动性管理的细致安排。这些特别国债的市场化发行程度不断提高,通过竞争性招标方式确定票面利率,有效降低了发行成本,同时增强了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联动效应。在总结政府债券发行形势时,王威副教授强调,发债规模和节奏的变化不仅反映了财政政策的意图,还受到货币政策的配合和经济基本面的影响。货币政策通过调整利率和市场流动性,直接影响了发债成本和市场需求,而财政政策则通过增加发债规模和调整发债节奏来支持经济增长和政策执行。总体来看,二季度的发债形势显示出政策面和基本面之间的紧密联系,政府通过发债来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在调整发债策略以适应市场和政策环境的变化。展望下半年,预期地方债的发行节奏会有所加快,以完成年度计划,而国债将继续按照既定计划稳定发行。随着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的逐步到位,相关项目的推进也会加速,从而促进经济基本面的改善。未来的发债形势将继续受到政策面和基本面之间关系的影响,新的财税政策和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将进一步完善政府债券的发行管理,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财-安融地方财政投融资研究所王威副教授发言
安融信用评级有限公司副总裁胡超研究员围绕上半年我国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城投债的发行形势进行了分析。首先简要介绍了城投债的背景,指出城投债是为了满足城市建设需要而诞生,现已成为地方政府实现经济发展和贯彻政策的重要融资工具,解决了财政支出的瓶颈问题,形成了财政收入增加和地方政府偿债能力增强的良性循环。其次,从2024年上半年城投债的发行情况看,发行总量较2023年同期下降,净融资额也有所减少,主要原因在于监管政策的收紧和债务到期规模较大。分市场来看,交易所城投债的发行数量和规模均有所下降,企业债的波动则与其发行审核部委的变迁有关。尽管大多数品种的发行量下降,但中期票据品种有所增长。信用级别方面,高等级发行主体的占比增加,AA评级以下的主体占比减少,反映出城投债发行人信用资质的提升和市场总体信用风险的逐渐缓解。信用利差维度上,各信用等级城投债的信用利差持续下降,中长期限、中低等级的信用利差甚至创历史新低,表明市场对其需求更加旺盛,显示出资产荒和供需失衡加剧的现象。然而,经济增速放缓与信用利差收缩之间的矛盾也反映出货币政策的某种失灵。预计短期内城投债净融资仍受到期规模影响,城投通过债券市场再融资压力增大,尤其是江苏和浙江等债务规模较大的省份。贵州和天津等地则因前期化债政策的支持,城投债规模有所减少。总体而言,高信用资质的城投平台净融资仍保持稳定,市场对其发行债券需求较强烈。为了应对未来的挑战,胡超研究员建议引导城投平台向多元化经营,优化经营思路,提升自我造血能力,反哺地方财政。同时,加强城投公司规范化管理和信息披露,完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体系,特别是隐性债务的披露。
安融信用评级有限公司副总裁胡超研究员发言
中财-安融地方财政投融资研究所执行所长温来成教授最后做出会议总结。各位专家就上半年财政投融资领域的最新进展及其面临的挑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讨论。总体来看,2024年上半年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保持了基本稳定的状态,GDP实现了5%的增长,符合预期;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在可比口径下也呈现了增长趋势;数字经济和高科技产业的投资增长较快,成为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同时,进出口贸易的表现也超出了预期,为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如各位专家所分析,目前经济运行仍面临下行压力,经济增长呈现收缩迹象,在某些关键指标上尤为明显。财政收支方面,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下降2%,财政处于紧运行状态。民间投资积极性不高,特别是在房地产领域,各项指标均呈下降趋势,这对有些高度依赖土地收入的地方财政构成了巨大考验。此外,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仍然突出,即便是在经济发展较为发达的地区,如北京市海淀区,社会零售总额有所下降。同时,上半年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较为缓慢。鉴于此,为了实现全年经济增长5%以上的预期目标,下半年需进一步调整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产业政策,提高政策效率,以确保经济增长达到预期水平。特别是对于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需要高度关注并采取措施予以解决,包括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有效协调,以及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之间的有效协调,以激发民间投资的积极性。最后温来成教授对各位专家学者的参会表示由衷的感谢,本次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